一周热榜精选:美元多头气焰不减!超级央行周为何充满意外?-市场参考-宏达数据
行情回顾
虽然美联储仍维持今年三次降息的预期,但美元指数本周整体仍震荡走高。周四凌晨点阵图公布后,市场对降息的押注升温,美元指数加速下挫,但周四瑞士央行意外降息,加上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美元指数震荡上行,再次回到104上方。
现货黄金本周受美元走势带动,美联储利率决议后最高触及2220.70美元/盎司,再创历史新高,但随后在美元压制下回落,本周收于2165.39美元/盎司。
国际油价方面,因乌克兰持续攻击俄罗斯能源设施,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周三盘中创数月新高,但需求担忧仍令油价承压,导致油价周四周五有所回落。
非美货币方面,日本央行进行17年来首次加息,退出全球最后一个负利率政策,但鹰派力度不足且美联储政策仍占主导作用,导致美元兑日元本周仍整体录得上涨,目前徘徊在151附近。因瑞士央行突然降息,与市场预期相违背,瑞士法郎大幅下挫,美元兑瑞士法郎涨至去年11月中旬以来最高水平。
一周大事记
1.超级央行周:日本退出负利率,美联储重申年内三次降息
过去一周,全球多家央行作出最新的货币政策决定,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莫过于美联储重申年内降息三次,日本央行17年来首度加息并退出负利率,瑞士央行意外打响G10国家降息"第一枪",以及英国央行加息阵容"全军覆没"。
美联储:维持年内三次降息预期
周四,美联储在最新的利率决议中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5.5%不变。点阵图显示,政策制定者仍预计到2024年底将降息75个基点。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中表示,政策利率或已达到本轮加息周期的高峰,今年某个节点降息是合适的,但需要对通胀可持续迈向2%目标水平更有信心才会采取行动。他还警告称,如有需要,准备将利率维持较高水平更长时间。
另外,鲍威尔还表示,实现就业和通胀目标的风险正趋于更好的平衡,但需要警惕就业市场出现意料之外的疲软表现,这种情况也会触发降息。
在最新的经济预测摘要中,美联储将2024年GDP预期从1.4%上调至2.1%,2024年核心PCE预期从2.4%上调至2.6%。更加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联邦基金利率预期从3.6%上调至3.9%,2026年预期从2.9%上调至3.1%,长期预期从2.5%上调至2.6%。这表明美联储官员认为,美国经济能够在未来整体上承受更高的利率。
至于市场广泛关注的缩表步伐,美联储在本次会议上虽有所讨论,但未作出最终决定。鲍威尔称,将很快放缓缩表步伐,但这并不意味着资产负债表会收缩,而是让美联储能够更加逐步地接近最终水平,有助于确保平稳过渡,减少货币市场承受压力的可能性。他指出,资产负债表的构成最终将主要包括国债。
素有"新美联储通讯社"之称的著名记者Nick Timiraos撰文解读称,美联储目前面临双重风险:过早放松政策可能导致通胀在高于2%的水平上扎根,行动太慢又可能导致经济在利率上升的压力下崩溃。
金融博客零对冲分析称,最新公布的点阵图其实比去年12月的点阵图明显更鹰派,因为它虽然保持了2024年降息3次的预期,但2025年及以后的一些降息被抹去。
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则批评美联储在美国经济强劲、通胀预期仍然过高的情况下,继续发出准备在未来几个月降息的信号。
日本央行:终结负利率
本周二,日本央行宣布最新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从-0.1%上调至0-0.1%。这是日本自2007年以来首次加息,长达8年的负利率时代正式终结。
另外,日本央行还宣布放弃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停止购买ETF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未来将逐步减少购买商业票据和公司债。但该行将继续买国债,政策声明中也指出宽松的金融环境将会持续。
日本央行决定放弃负利率充满了象征意义,但投资者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日元暴涨行情却没有如约而至。
彭博专栏作家分析认为,植田和男选择在全球经济相对温和的时期采取行动,可能是想把利率推高一点,这样他就有空间在下一次经济放缓到来时降息,而不会迅速被迫回到负利率的水平,但加息周期或利率"起飞"之类的讨论都是离谱的。
3月21日,日经新闻再次爆料称,因日元走弱,日本央行或在7月或10月考虑下一次加息。但是,有"日元先生"称号的前高级外汇官员榊原英资表示,今年不会有进一步的加息了。
他还指出,如果美元兑日元涨至155至160区间,日本当局可能会出手干预。榊原预计,到今年年底或2025年初,日元汇率将升至130,并表示通缩时期已经结束,通胀时期即将来临。
瑞士央行:意外降息
周四,瑞士央行意外将基准利率从1.75%下调至1.5%,并称准备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这是G10货币央行自疫情消退以来的首次降息。大多数经济学家本来预测,瑞士的利率在6月之前将保持较高水平。
瑞士央行此举预示着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今年晚些时候可能会采取宽松政策,该行希望通过提前行动来减轻瑞郎的升值压力。长期以来,瑞士央行一直不惧怕以突然行动来震撼投资者,此次降息可能会为这一历史再添新篇章。
瑞士央行意外降息导致瑞郎重挫,瑞郎兑美元汇率收盘价创逾四个月新低,瑞郎兑欧元汇率也跌至八个月低点。
瑞士央行打响了G10国家央行降息的"第一枪",可能会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或将放大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年内降息幅度。
英国央行:再无一人支持加息
周四,英国央行以8-1的投票结果,连续第五次将基准利率维持在5.25%不变。仅1人支持降息,这也是自2021年9月以来的英国央行政策会议中,首次没有委员投票支持加息。
英国央行行长贝利表示,英国经济正朝着开始降息的正确方向发展。他称,有进一步令人鼓舞的迹象表明,通胀正在下降,但他也表示,英国央行需要更加确定经济中的价格压力已完全得到控制。他说,还没有到可以降息的地步,但事情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大多数专家预计英国央行将在6月或最迟8月降息。英国央行行长最新表示,市场对英国央行今年不止一次的降息预期是正确的,他表示,他对通胀正朝着目标前进越来越有信心。
2.英伟达推出最强AI芯片GB200
本周英伟达召开年度GPU技术大会,发布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芯片"Blackwell,宣布将为苹果最近推出的VisionPro头显提供Omniverse"计算平台",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GR00T项目",展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一代"数据中心的3D蓝图,并宣布推出一个全新6G研究平台。
Blackwell拥有2080亿个晶体管,采用台积电4nm制程。英伟达表示,基于Blackwell的处理器,如GB200,为人工智能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性能升级,其AI性能为每秒20千万亿次浮点运算。据称Blackwell的定价在3万至4万美元。
3.乌克兰加大对俄罗斯炼油厂的无人机袭击
据报道,随着技术的进步,乌克兰稳步增加了俄罗斯的无人机袭击。乌克兰官员声称已开发出射程超过1000公里且有效载荷能够造成严重破坏的无人机。
乌克兰情报部门一位消息人士表示,俄乌战争迄今,乌克兰安全局发动的无人机已成功击中12座俄罗斯炼油厂,俄方至少60万桶/日的产能受到影响。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敦促乌克兰停止对俄罗斯能源基础设施的袭击,并警告称,无人机袭击可能推高全球油价,引发报复行动。
4.Kimi流量远超预期引发概念涨停潮
月之暗面团队于2023年10月推出的Kimi智能助手本周掀起概念涨停潮。3月20日以来,Kimi流量增加趋势远超预期,导致SaaS客户体验异常,月之暗面发文道歉。该公司还宣布,Kimi智能助手已支持200万字超长无损上下文,预计今年将开启商业化模式。
5.苹果遭起诉,市值一夜蒸发8000亿元
周四,美国司法部和16位总检察长对苹果提起诉讼,指控苹果违反反垄断法。诉讼指控苹果垄断智能手机市场,损害小型竞争对手的利益并抬高售价。
苹果对该指控予以否认,并称诉讼可能开创"危险的先例",阻碍其推出新产品或服务。该公司股价当日收跌4%。
另外,市场消息称苹果正在与谷歌进行讨论,以让谷歌的"Gemini"模型为iPhone提供人工智能功能支持。据悉苹果也跟OpenAI有接触。
6.年内已有71家企业终止IPO,69家为主动撤回
随着严把IPO"入口关"的各项举措落地,截至3月20日,年内已有71家企业IPO项目终止审核。其中,除了2家企业因为审核不通过或终止注册外,其余69家企业均为主动撤回。另外,截至3月20日,IPO排队企业数量有670家。
7.许家印、夏海钧终身禁入证券市场
据报道,许家印因决策并组织实施财务造假,夏海钧因组织安排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证监会根据《证券法》拟决定对二人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8.多家公募基金被地方证监局驻场检查
报道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多家的公募基金被地方证监局交叉现场检查,涉及业务监管、廉洁建设、合规风控等。接近监管的人士向记者表示,此次是常规的例行检查,并非突击检查,此举也是依法从严监管市场的重要举措之一。
9.腾讯提高股息并加大回购力度
腾讯控股发布2023年全年财报,建议派发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股息每股3.40港元(约等于320亿港元),增长42%,并计划将股份回购规模至少翻倍,从2023年的490亿港元增加至2024年的超1000亿港元。
10. 欧盟理事会批准《关键原材料法案》
《关键原材料法案》旨在确保欧盟获得安全和可持续的关键原材料供应,这些原材料主要包括稀土、锂、钴、镍以及硅等。其主要目标为到2030年,每年在欧洲本土生产至少10%的关键原材料,加工至少40%的关键原材料,回收15%的关键原材料。
11. 理想汽车下调一季度交付指引
3月21日,理想汽车发布公告,称由于销售订单不及预期,预计2024年一季度的车辆交付量为76000至78000辆,低于此前100000至103000辆的预期。CEO李想在内部信中称,理想MEGA存在节奏问题,同时存在全员过分关注销量的欲望问题。